返回

悠闲的大学时代海钓社团生活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39章 寻舟记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;可灵活调控帆的位置、帆角度和面积等。

    并在短短百年间,快速发展,最晚在西汉,中国的帆船已经能够跨越海洋,领先世界,西汉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就是最好的例证。

    到了东晋,我国造船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——水密隔舱技术诞生了,它的出现,对世界造船技术和海洋文明的推进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。

    至今,现代的大型船体仍然继续沿用了这一结构,所以有人也称之为中国古代的“第五大发明”。

    船只在航行过程中,最怕的就是触礁,船体一旦触礁撞破,就会快速渗水,给整艘船带来灭顶之灾。

    如何有效解决这个问题,给船员争取到查缺补漏的宝贵时间,就成为一大问题。

    水密隔舱,就是一个中国古人想到的绝佳解决之道。

    其特点就是通过一块块的水密舱壁,把船体分隔成若干个船舱,即使某个船舱出现破洞漏水,也不会快速漫延到整个船体,从而使船员可以从容地修补漏洞,保证航行的正常进行,大大提高了船舶的安全性。

    并且,横向的水密舱壁如同船体一根根肋骨一般,与纵向的龙骨形成一个紧密的整体,使得船体横向抗风浪能力得到加强,而这个道理,西方人到了15、16世纪才明白。

    水密隔舱的发明,除了解决船只安全性问题外,还有一个好处,就如之前所讲,出洋远行的船,在古代,无论哪个国家,都是以风帆为动力。

    可是大家有没想过,如此高大的风帆,如何才能把它们固定在船体中间,并且使其稳定不易晃动呢?

    如果你去翻看古代西方的造船图册,会发现,他们的船体实际上就是一个空壳子,想把风帆的桅杆固定住,非常困难。

    而中国古人却不用操心这个问题,因为我们有水密舱壁,古人通过巨大的底座支撑起桅杆后,再把它与隔舱版从上到下紧紧贴合,这样,不仅可以轻松地稳固住风帆,还可以根据船体大小,隔舱版的多少,放入不同数量的多根风帆。

    所以,水密隔舱的发明,可谓一举多得,意义重大。

    自诩海洋文明非常发达的西方国家,为何直到18世纪才出现这一设计?

    关于这一点,德国有个学者解释说,中国古人肯定是从竹子的结构上得到的启发,而欧洲又不种植竹子,所以就晚了一步。

    而中国古代造船技术的另一个代表,就是平衡舵。

    无论是“南海I号”的出土实物,还是《清明上河图》古代图文资料,都可发现,最迟在12世纪,我国的舟船已经开始普遍使用这一技术,使得转舵更省力,减轻人力,同时可提升操纵船只航向的灵活性。

    在同一时期,还出现了一种值得称道的船,叫做“车船”,其动力是依靠船夫脚踩踏板、以轮激水而获得,往来十分迅速。

    这种船还被宋朝编入水军当中,着名的抗金战役“采石之战”,宋军就是靠车船发挥了强大的威力,最终以少胜多。

    航海文明与造船技术也是相伴相生的,在宋朝,海上商业贸易带来的丰厚利益,也不断促使着人们对航海技术的不断探索和改进。

    测风力的“五两”,指引航向的“指南针”、古代版的GPS定位器“牵星板”、测量海水深浅的“测深锤”......一项项技术与发明成就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光辉与灿烂。

    这一辉煌,到了明初,达到了顶峰。

    举世皆知的郑和下西洋,其组成的上万人的远洋舰队,成为这一辉煌的最后一页。

    随后400年的禁海之举,使所有思想与技术被严重制约与禁锢,最终中国的帆船彻底失去了与西方抗衡的能力。

    “比如我们现在乘坐的这条船,别看它是一条最普通的木制机动渔船,但依然用到了船艌和水隔仓技术。所以把心搁肚子里,别看它老,但是保养得当,还能再战个十几二十年。”

    “你说的真轻松,可你没想过稳定性,你看我吐得!”

    董博君吃完药好多了,扶着船帮从舱里走出来。

    “喝口水缓缓,坐到船头来,呼吸一下新鲜海风能好很多。”二姐小应扶着她走到船头,顺便踢了一脚碍眼的四个男生,“起开,让个位置。”

    “用不了那么多年了。”

    这个时候,于大爷从驾驶室里走了出来,和几人坐到一起。

    “俺们家这条船啊,算是岛上维护的最好的船了,但是它也老了,我们老两口也老了,跑不动了,到了明年,它就要到强制报废期了。那个时候我们也就在家不干了。”

    “现在近海不是那么好打鱼的。”说话的功夫,于大爷已经把拖网放下去了。

    岁月在渔船上留下了痕迹,也许大海才是它最好的归宿。

    在老敖的眼里,这片海域倒是有一些鱼,渺渺的雾气显示着海底资源的存在。

    小渔船拖着网沿着航线前进,过了大约半个小时,于大爷穿上了水靠。

    四个男生也各自找了一件穿上。

第39章 寻舟记(2/3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